2500岁的面条
被《时代》杂志誉为“小巨著”的《食物与厨艺》中有这样一段话:“远在小麦进中国之前,地中海一带就已经在栽植小麦了。尽管如此,最早发明面条制作方法的地区显然仍是中国北方,年代大概比公元前200年更早……诗人常以丝绸来比拟这类面食的外观和质地。”这本书的作者正是世界知名食物化学和烹饪权威哈洛德·马基先生。
2008年,韩国国家广播电视台《面条之路》摄制组一行辗转来到中国新疆吐鲁番,就在传说中孙悟空三调芭蕉扇的火焰山脚下,见到了盛在2500年前古人墓穴里陶碗中的细长条食物,那应该是用小麦粉和小米粉混合揉搓成的。而它,正是现在遍布全球的美味——面条的祖先。
吐鲁番发现的面条遗物,从形状上看很像今天的新疆拉条子:一块面团,不需要任何工具,仅凭双手搓拉盘绕,做成纤细滑润的长条,下锅煮熟,浇上爆炒的羊肉、青椒、韭菜等等配菜,就是一顿香气四溢的大餐。在新疆,无论是维吾尔族、乌孜别克族还是塔吉克族都视拉条子为珍馐。或许,这种从前人那传下来的手艺还保留着上古西域的遗风吧?只可惜,没有明确记载。
文字里出现较早的面条制法是1400年前《齐民要术》里提到的水引饼:用肉汁调和小麦粉,将浸润后的面团就着水蒸气捏成薄如韭叶的长条,煮熟,淋上鲜汤边喝边吃。想必那筋韧柔泽的口感感动过无数先民,以至于这种吃法很快传遍中华大地,并融合各方水土幻化出无数形状和滋味。到了宋代,面条种类之繁多已经让人眼花缭乱。仅在《武林旧事》中的临安市场上,就有大片铺羊面、鱼桐皮面、炒鳝面、笋泼面、大熬面、盐煎面、卷鱼面、丝鸡面等等多达几十种。可口顺滑的面条是何等诱人,以至于当先民们迁居到了不产小麦的岭南,也想方设法将米浸泡研浆,再经过复杂的工艺制成面条似的米粉、米线,进而传遍东南亚。面条就这么神奇,可以入乡随俗,可以变化万千。
若论面条的品种,首推面条圣地——山西。这里的面条之多样几乎穷尽人的想象。从大家耳熟能详的刀削面,到一根一碗令人咂舌的一根面;从把一大块面团捣、揉、抻、摔之后又拉、折、悠、荡成万千银丝,表演起来足以让看客瞠目的拉面,到谁都可以上手,却最能体现古书“汤饼”意味的猫耳朵;还有什么剔尖、抿尖、擦蝌蚪、剪刀面……吃法更是煮、炒、蒸、焖无所不包。若问到底有多少种?恐怕谁也说不清。
您想吃到世上最好的面吗?那么来山西吧!在这里,几乎每个县都有自己独特的面。假如能把山西的面条吃上一遭,恐怕也算是人生一大壮举吧?在山西可以做面条的不单是小麦粉,高粱、小米、大麦、玉米、土豆、绿豆、荞麦等等五谷杂粮几乎都可以入面。甚至为了能把黏性较差的荞麦做成面条,专门发明了河漏床子。
有意思的是,不知何年何月,山西的荞麦面连同河漏床子一起传出了国门,不仅由僧人传到了韩国、日本,甚至翻越喜马拉雅山,走进了神秘的不丹王国。
说到世界各地的面,不能不提远在欧洲的意大利。那里的面条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、繁多的种类、诱人的味道。在那里不仅创立了专门的意大利面几何学,甚至有专门的面条博物馆。至于是马可·波罗将面条传到西方的,还是早在唐朝就通过阿拉伯世界传到西方的?其实并不重要。重要的是,面条已然成为贯通东西方的纽带,为全人类所共享。
近日,欣闻太原将建成东方第一座“面条博览馆”,真是高兴!这或许将是流淌了两千多年的面条长河中一朵晶莹的浪花,展现一碗柔韧的面条所承载的文明,所蕴含的力量。这力量穿越时空,滋养过我们的祖先,哺育着我们的子孙。
草地周刊,提供有生命力的阅读。
在这里,读人,读史,读文。
请关注:草地周刊
微信号:caodi_zhoukan
更多内容请关注:http://www.xinhuanet.com/mrdx/cdzk.htm